关于学会 / ABOUT US 更多+

       第一条 本分会名称 本会隶属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名称为动物福利与健康养殖分会。本分会的性质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福利与健康养殖分会是在中国科协领导下的全国性动物【详情】

 

疾病防治 / DISEASE TREATMENT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规模柏猪场疾病防控方素
规模柏猪场疾病防控方素

 

发布日期:[2017-04-13 09:39:05]    点击率:[1042]
来源:山东畜牧兽医学会畜禽健康养殖与福利学专业委员会

 

    规模柏猪场疾病防控方素
    章红军
    (国家生猪体系黄陕综合试验站、武汉天种科学研究院、国家核心育种场武汉天种畜牧有限公司,武汉430070)                                                          
    1当前养猪业面临的两座大山
变幻莫测的猪市行情(猪价、原料市场、供求关系等)愈加严重的疾病风险(高致病蓝耳、口蹄疫等)
    2疾病流行与控制现状
病原复杂多样,旧病未除新病又增;疫情风险加大;控制难度加大;疾病防控研发始终滞后于疾病发生。
    3面对疾病防控的态度
     1)敢于面对,赢在竞争。故事:两个人(甲和乙)在森林里碰见一只老虎,甲说跑不过老虎就不跑了,乙说我跑得过你就行,结果乙跑在前面,甲被老虎吃了。说明危险再大,有竞争就能赢。
    2)正确面对,认识掌握。故事:两个人(丙和丁)在森林里碰见一只老虎,丁说我跑得过你就行,就赶紧跑在丙的前面;丙迅速的考虑了一下,看见旁边有一颗大树,马上上了大树,结果跑在前面的丁被老虎吃了。说明盲目竞争是不行的,还要讲究方法。
    4当前猪病发生原因
    4.1国内猪病多发原因(大环境)
    4.1.1引种
(输入性疾病)国外引种一新的病原带入成为现实;引种频繁一疾病交流机会增加。
     4.1.2育种方向
追求体型、生长速度和瘦肉率,忽视抗病力。
    4.1.3高速物流
净化期缩短,疾病传播变得容易。
    4.1.4养猪方式改变
如封闭式饲养、限位高床、过早断奶一免疫力下降;集约化一感染机会加大;药物保健一形成被动性依赖性,恶性循环。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但不利于长期健康发展,是急功近利、饮鸿止渴的表现。
42猪场发病原因(小环境)
4.2.1外因
病原侵入,引种,人员车辆物品等外界接触交流。
    4.2.2内因
    1)免疫抑制性疾病、霉菌毒素等免疫抑制性因素造成免疫力下降;
    2)环境等诱因,健康平衡状态打破;
    3)管理不善,相关措施不到位;
    4)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差;5)本身存在相关病原或病原复杂。引发猪病的各种因素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相互促进,协同作用。可能不能同时控制所有环节,只要控制好其中某些环节,平衡状态不被打破就是好的效果。
    43猪病多发根源
免疫抑制性疾病和急功近利的饲养方式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
    5养猪误区
诸多养猪方式改变,有的急功近利,有的违背自然规律,造成疾病控制难度加大,不利长远健康发展。
    5.1国外引种
明显而直接的影响是疾病交流机会大大增加,病原愈趋复杂。病原的种类远大于检疫部门的检测项目,病原的躲藏能力远大于检疫部门的检测水平,指望检疫关卡控制病原带人是极其幼稚的。所谓的品种改良或是以国外引种为荣的做法值得深思(当然在当前环境下,国外引种对单个引种场是有效的,但对整个养猪业是弊大与利的)。
52封闭式饲养(指的是没有外活动场)
黑暗养猪,缺少阳光;阳光利于消毒杀菌,促进机体生长代谢,促进免疫功能完善,阳光引进猪舍。封闭式饲养与外界接触少,不利于产生非特异免疫力,机体适应性降低。牛+一一牢,人+口=困
53定位养猪
限位栏、高床,缺少运动;多运动,增强体质,促进驯化,促进产生非特异免疫力。限位栏一运动减少一便秘等一无乳综合症一初乳吸收下降一仔猪活力差。自动饲喂系统中的饲养重要优点:大栏,运动充分。
54规模化集约化
空间密度大,传染性增强,疾病控制难度加大;集约化程度越高疾病发生机会越大,降低密度,规模化散养化,感染机会降低,分小群体管理一母猪群200一300头,生产效率提高增加养殖成本其性价比可以权衡。国外规模化前提:病原单一,很多病都净化;国内病原复杂,不能模仿照搬。
5.5高度清洁消毒
不利干产生非特异免疫力,不利于驯化;适度养猪,尽量干燥的前提下适度清洁适度消毒(特别是有一定抵抗力的中大猪,爱干净的小孩容易得病)。
    56自由采食
缺少竞争,缺少野性,缺少活力;相关试验显示控料饲养利于激发机体潜能,提高机体抵抗力。哺乳仔猪吃奶都是定时进餐,何况其他阶段猪。适当控制饲喂包括保育猪,除育肥中后期猪外,因为育肥中后期猪生产目的是提供肉质安全料肉比低的群体,需提供最佳适宜生长条件,发挥最大生长潜能;而种猪生产目的是提供健康抗病力强适应性强其次生长性能优良的群体。前提:保证饲料营养。
 对仔猪而言最好的营养源就是母乳,21日龄左右是泌乳高峰,正是仔猪快速生长的关键时期,此时或提前断奶生长受阻,日增重明显降低,同时造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一系列期断奶综合征。早期断奶应该是在猪群不正常情况下,特别是明显表现母猪感染仔猪是临时采取的一种应对措施,而不是长期实行的饲养管理方式,为了切断母仔感染而早期断奶,影响仔猪生长可以取得一时的效果,不利于长远。同时早期断奶对母猪正常发情也造成影响。
58药物保健
合理的药物保健净化可以有效预防控制许多病源微生物,或起到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但现在已陷入了长期依赖药物的地步。猪是养大的,不是治大的。长期大剂量的抗生素使用,表面效果肯定是好的,然而后续危害极大。反思:为什么人类没有采取药物预防,假设如此,后果如何可想而知。当然减少或不用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否则适得其反。
    5.9条件优越化
目前养猪最困惑的问题是猪抵抗力差,愈来愈难养。短期养猪:提供好的生长生活条件。长期养猪(现在养猪要求):提高抵抗力。
6疾病防控的认识
猪场疫病防控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涉及到猪场的环境、饲养管理、生物安全、卫生消毒、营养、保健、免疫监测等。疾病防控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从全方位着手控制,立足点:站在疾病的圈子外防控疾病(整体控制);狭义是指单纯针对疾病进行防控,立足点:站在疾病的圈子内研究疾病(分析疾病本身)。
6.,猪场疾病发生的三个环节
1)传染源:没有病原就没有疾病的产生;2)传播途径:没有传播途径病原无从作乱;3)易感猪群:新引进猪,免疫空白期猪,老弱病残(老龄猪、新生猪、病残猪、应激状态猪)。
62猪场疾病防控的三个基本要素(疾病防控依据)
一是消灭传染源;二是切断传播途径,特别是引进猪、进场人员、上猪台、运输工具、野生动物、昆虫、水和空气、进场物品,引进猪最关键;三是提高易感猪群抵抗力。
63疾病防控的三个层面
    1)完全可控性一不现实,理想化(空气过滤、SPF造就温室的花朵,经不起考验);SPF在大环境感染压力较小或一定条件时可考虑,现在国情不合适。
    2)完全不可控性一不管理不预防(存在一方一时净土,不存在永远净土)。
    3)不完全可控性一管理预防(将疾病发生的风险尽可能降低)。
7疾病防控思路
控制大环境,整体防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能指望出淤泥而不染,期待朱者普及)。优秀的猪场控制重点:饲料营养、饲养管理环境控制。最好的保健措施:优良的环境条件和营养条件,做好衣食住行。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品系,避开近亲繁殖。把好引种关,特别是减少国外引种。自繁自养。营养全价合理,促进正常生长,增强免疫机能,机体抗病之根本。提供动态营养,根据季节合理调整;采购、储存、生产加工环节质量控制。
制度化标准化(行为准则、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制度健全,岗位明确,责任明确,奖罚分明,严格落实,加强监督检查。实行数据化、程序化、模式化(分点式等)、人性化管理,通过良好管理保障防控工作顺利进行。
    8疾病控控方针
三字措施:养防治。养一必要的营养(饲料清水)、环境条件、管理;防一疫苗、药物;治一药物。
上策:养;中策:防;下策:治。
十二字方针: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综合防制。猪是养大的,不是防大的,更不是治大的。重视养一主动养猪;重视防治一被动养猪。在做好养的基础上再加强防与治。
   9疾病防控策略
加强硬件措施,改善猪场条件,减小人工管理因素,减少发病诱因。硬件措施分数+软件管理分数=效果。同等效果的情况下,硬件分数越高,软件管理分数越低,意味着后期付出越少;软件管理分数不变的情况下,硬件分数越高,效果越好。
做好基础工作一饲养管理、消毒、免疫等。
根据病原类型特点、控制难易程度、控制方式,进行针对性控制,各个击破,综合进行。
    9.1净化可净化的疾病:猪瘟、伪狂犬等
安全有效的疫苗+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健全的检测策略十强有力的淘汰措施十阴性后备补充二良好控制净化效果。
猪瘟、伪狂犬疫苗合格性保护性均较好,猪瘟检测抗原PCR,伪狂犬检测鉴别抗体,能够很容易地区分阳性带毒猪,阳性带毒猪一律淘汰;抗体检测,不合格者经加强后不合格者不留种。经过1一3年的免疫检测淘汰工作,能够有效地净化根除猪瘟、伪狂犬。在猪瘟、伪狂犬阴性场再控制其他疾病就容易多了。
    9.2控制可控制的疾病: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圆环病毒等
细菌性:科学药物保健,通过药敏实验选择高敏感低残留的药物进行治疗,做到规范合理用药。在用药成本高,情况严重药物效果不理想时,用针对性商品苗或本场分离菌株研制自家菌苗,进行接种,并重视环境的清洁卫生,选用安全高效的消毒剂,搞好日常消毒工作。病毒性:如圆环,使用商品疫苗或自家苗,适量的对肾脏影响较小的药物控制继发感染。其它如弓形体,特效药一磺胺定期添加。
    9.3常规方法难以控制的疾病
如蓝耳病:疫苗效果有限,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共产党对付国民党先控制薄弱环节),先针对易控制的环节,做好猪瘟、伪狂犬等病毒性病的防疫净化,清除帮凶,蓝耳孤军作战能力大大降低,其危害性减弱(单纯蓝耳对猪影响不大,没有致死性)。减少应激(温度、湿度、密度、霉菌毒素等)做好保健杀灭细菌病和原虫、体病的发生避免它们的继发感染,同时做好常规工作,提高猪群抵抗力。
    9.4提高机体免疫力
抵抗力一防控根本人工授精站:通过超早期断奶,检测,空气过滤、隔离饲养等严格生物管理措施,保证公猪阴性健康度。
   10疾病防控措施
1)全进全出(AIAO)小单元饲养
   ①可以打断群内猪只疾病循环,避免交叉感染,并有效的将病源微生物控制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②每栋猪全出后移走可移走的物品,彻底清洁清洗消毒空圈干燥一周以上。对产房最后几窝产仔的母猪可提前3一4天使用氯前列烯醇类同期产仔,缩短每栋产房前后产仔间隔时间,便于全进全出及管理。③划小单元在7日龄内,不同批次不混养。
   2)分点式饲养
不同阶段猪所含病源微生物不一样,免疫力也不相同,近距离极可能导致病源微生物相互传播,因此将母猪、保育猪、肥育猪、残次隔离区分为四个点进行分点式饲养可保证不同阶段病源微生物相对稳定的效果。
   3)合理分胎次
饲养猪群不正常特别是头胎猪不稳定时(蓝耳等感染性强,免疫保护力有限),可考虑将头胎猪与其他胎次猪分开产仔饲养,因头胎猪可能与其他胎次猪病原谱差异较大,容易相互感染。这种方式可以起到临时作用。需注意的是不利于头胎猪继承免疫,因此建议头胎猪不稳定时采用,猪群正常时可不需分胎次饲养。
    4)果断隔离
    ①原则:强化隔离,淡化治疗,对怀疑或确定有传染性疾病的猪只及时迅速的进行隔离,舍少保多,清除传染源,降低环境病源微生物含量,往往可以有效的控制疾病的流行和传播。留栏治疗只能致使病源扩散,从而导致传染病的流行。有治疗价值饲养价值的隔入隔离区治疗,无治疗价值饲养价值的及时淘汰处理,以清除传染源。淡化治疗优化猪群,尽可能减少传染源,降低感染压力。②隔离淘汰制度:问题母猪隔离饲养,产房仔猪、保育猪分级下床,问题仔猪单独饲养,正常仔猪进常规栏。原则时病猪与正常猪分开饲养;病猪特别是怀疑传染性病猪及时隔离,视情况治疗或淘汰.无治疗价值的病猪及时淘汰。当多次隔离不能有效阻止疾病发生时:控制重点由切断传染源变成预防(根源)。
    5)生物安全、消毒
    ①隐患关键点:场外购猪车辆与人员、上猪台、引进猪。②控制关键点:环境卫生与消毒(关键是是不同状态使用合理的消毒药物一针对性),环境通风是最好的消毒方式:人员、物品与运输工具的控制与消毒;猪群控制与消毒;病死猪的处理:发病猪应及时隔离与及时治疗,病死猪应进行无害化处理(焚烧或深埋);其它动物控制(鼠猫蚊蝇鸟等)。
    6)饲养管理饲养
管理不善一一平衡打破诱发疾病一用药一耐药、抑制一后期控制难度加大一恶性循环;饲养管理良好一不表现或轻微一适当用药或护理一耐药、抑制轻微一后期控制难度较小。
遵循猪的生物习性,自然养猪,接触土地,提供合理生活条件,而不是表面上的最适条件,最适不等于最合理,根据种肥方向进行差异化养猪)差异化饲养:种猪和育肥猪饲养目的不一样,宜区别对待,种猪(经久耐用型)一适当进行逆境饲养,提高群体免疫力。育肥猪(一次性产品)一提供最适的生长条件,追求最高的生长速度。
良好的生长环境,种猪创造适当条件,适度生存,促进生长增强抵抗力,无须刻意创造最佳适宜条件(温室的花朵经不起考验);肥猪创造最佳适宜条件,发挥最大生长潜力。提供猪能承受之环境,包括环境变化,如温差不能过大,环境温度适当,超过限度打破平衡其结果导致发病。
    l)温度
调节至适宜温度,特别注意天气骤变时温差过大,通过通风、湿帘、遮阳网、保温灯等调节。
    2)湿度
    3)调节至适宜湿度,配备干湿温度计,通过通风与用水等调节。
    3)清洁度
保持必要的清洁卫生。
    4)干燥度
    5)干燥比干净更重要,一般病原微生物在干燥环境条件下难以生长。
    5)密度
尽可能减小密度,散养相互感染机会减少。
    6)通风
度内环境空气质量。通风度往往比温度更重要,减少病原微生物,减少有害气体,降低湿度,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
    7)饲料
营养新鲜、平衡、无霉变、全价、适合不同生理阶段营养需要;原料及成品管理,霉菌毒素控制,仔猪吃足初乳。
    8)饮水
提供新鲜、干净、充足的无污染的饮水;饮水消毒;水源无污染。水质净化系统。
   9)应激
创造舒适环境,减少各种应激因素,有些不可避免但要减少和合理补救,避免健康平衡被打破。减少人员进出,避免吵闹刺激,饲喂次数方法改进。懒汉养猪:一次喂料(妊娠母猪)、一次扫栏、一次转猪(产保二合一)
10)光照
阳光利于消毒杀菌,促进机体生长代谢,促进免疫功能完善。
11)运动
促进驯化,增强体质,接受光照,增强抗应激。”
     11 监测体系
即采用实验室手段进行免疫监测和疾病诊断,准确判断,科学分析,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
l)目的①调查母源抗体、免疫状况、免疫效果,了解猪群感染情况,掌握猪场疾病的流行和发展趋势,便于调整预防措施。抗体水平不合格表明免疫不到位或免疫抑制,应再加强一次,间隔30天后复检,仍不合格视为免疫抑制应淘汰;②诊断发病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③清除阳性带毒猪,净化猪群,提高猪群健康度。
2)常用方法①抗体监测一血清学(间接血凝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②疾病诊断一感染抗体、抗原PCR、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
3)步骤①选样采样,监测需选取一定比例不同阶段的样本,疾病诊断需选取有代表性典型特定样本;②明确检测目的,从而选择适当的检测方法:监测一抗体水平,疾病诊断一鉴别抗体或抗原;③科学分析,根据检测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④采取相应措施。
    12合理药物保健
净化药物保健净化主力一抗生素类药物预防保健是极其错误的,导致现在药物依赖性越来越严重,可以取到暂时的效果,沉痛的代价;根据当前实际情况目标,突然取消是不现实的,很可能造成严重问题,但要逐步减少抗生素类药物,合理使用天然药物。
合理的药物保健净化可以有效预防控制许多细菌、寄生虫等病源微生物,或起到提高免疫力的作用。特别是有些疫病没有合适的疫苗或感染压力不大无需免疫的情况下,适宜添加抗生素等药物控制。寄生虫防治、霉菌毒素控制等在现阶段均有必要通过药物控制。可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和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猪场发生疫情的风险。是在特定情况下采取的提前预防或是实时用药,有时是必须的。适时进行,不能长期使用。科学合理。用药的目的是为了不用药或减少用药。改变用药观念,由抗生素保健控制转向免疫力调控如中草药。通过药敏合理用药,有效用药少用药。
13科学免疫
1)目的
    激发机体产生对这些传染病的抵抗力,使易感猪转化为不易感猪。疫苗不能根除猪体内的病原,但可以有效阻止未感染猪的感染,通过免疫及其他工作未感染猪比例越来越大群体越来越干净。用药效果不好或长期靠药物控制有疫苗时应改用疫苗控制,如副嗜血、链球菌。药物不能控制的疾病(病毒性猪瘟圆环伪狂犬等)用疫苗控制。
2)科学的免疫程序+安全有效的疫苗十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十规范化的操作二良好的免疫效果。
    ①免疫程序:科学符合实情,因时、因地、因病加以调整(合适时机、方案),根据监测抗体水平与疾病流行情况等制定。免疫种类:针对性强,与本场同型,分清必打疫苗、可打可不打的疫苗。
    ②疫苗选择:疫苗类型符合要求,生产厂家技术雄厚、产品市场反应良好、有正规批谁文号(经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检验合格批准签发)、生产工艺优良、管理规范、本场试验效果良好、性价比适当、符合场情。不随意更换。
    ③质量控制:大批量采购,检测合格性,运输保存妥当。
    ④操作规范:规范做好免疫前准备工作、免疫接种时要求、免疫接种后要求。
14驯化
   1)一个理论:适度理论(感染、环境适度):生物在没有接触外源微生物的情况下,短时间内接触大量病原微生物会导致超过机体抵抗能力,而当缓慢逐渐接触少量病原微生物,机体本身抵抗力可以抵抗并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抵抗力,进而可以抵抗更强的感染外力。因此有意识的让猪体适量接触一定微生物,减少消毒,环境适当干净,适当感染,增强非特异免疫力(太讲卫生的小孩容易得病)。
   2)一个策略—实行外方内圆方略对外严格控制防止引人外源病原微生物,场内适当感染接触,增强非特异性抵抗力。
   3)一个关键点—后备种猪早期驯化
虽然良好的管理能起到一定作用,但许多感染都是由新增加猪与生产群病源微生物差异较大而引起(将熄灭的木碳理论即是同一道理),因此本场选留或外面引进的后备种猪应在35一60公斤或90一130日龄时,用表现健康的老母猪先接触后混群(比例1:10一巧),逐步适应生产群的病源微生物,让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自然感染,产生保护力,基本康复正常后2一3个月再配种,配种时间过早机体可能还会继续排毒,从而造成胚胎早期感染及一系列问题。但有一点需注意:不能有猪瘟、伪狂犬、血痢、等持续性感染或其它烈性传染病,否则驯化会引起直接快速传染。
   4)现代养猪方式减少了驯化功能:限位高床,封闭式饲养等。
   5)措施考虑敞开式饲养,并有运动场所。
   14抗病育种
运用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方法培育抗病力强同时其他性状优良的品种。经过调查发现不同品种的猪群抗病性强弱有差异,如我国一些地方猪品种表现出更强的抗性。这既有可能育成有中国特色的抗病地方猪品系,又有可能通过杂交提高外来品种的抗病性,育成有中国特色的外来品系。
    l)收集抗病力强、生长发育正常的公母猪个体。在多种疾病混合流行、多种病原存在于同一环境的现实情况下,现场选出的抗病个体往往是非特异性免疫力强的个体,这将是育成有生命力的抗病力强群体的基础。只有立足于提高非特异性免疫而不是特异性免疫培育出的抗病品系才有长期存在的意义。
    2)对初步选中的表型上抗病的公母猪个体攻毒,并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进行检测(如干扰素的表达、干扰素的基因型鉴定或被攻毒者病原受体基因型鉴定等)。
    3)对中选的公母猪实行纯繁或/和杂交,对后代进一步进行攻毒和检测。
    4)对真正的抗性强、生产性能好的种猪采用人工授精方法迅速扩群,进一步严格选择,使抗性和主要生产性能性状稳定遗传。
    15疾病发生时的控制措施
    l)密切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2)通过检疫(临床检查、病理变化、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等)确定疾病类型,查明发病原因,以采取相应措施(不同的感染状态感染背景措施有所区别)。
    3)加强消毒:合理针对性消毒,次数频率浓度。
    4)控制人员物品隔离、封锁、控制人员和猪群及相关物品流动,隔离舍专人负责。
    5)药物控制:调整使用合理药物,非疫群保健,疫群饲料饮水加药对症治疗,药敏试验(送活猪或现场接菌)合理药物防治或防止继发感染。饮水、饲料、注射,使用湿拌料(加水溶抗生素、抗应激药等),无饮水加药条件时更适宜用此方法。
    6)对外界防疫。
    7)隔离、淘汰、扑杀处理患病猪及尸体并进行无害化处理。隔离发病区;保护重点关键对象,封锁;加强观察及时针对性处理。清除传染源降低感染压力
    8)合理免疫,免疫紧急接种(有疫苗并可行情况下),程序调整。使用自家苗、老母猪血清高免血清康复血清、自家血、卵黄抗体等。
    9)通过调控免疫系统,投药(黄茂多糖、电解多维、葡萄糖)、营养等措施,提高机体抵抗力。
    10)加强饲养管理,调整饲养方式、生产流程(如早期断奶、保证初乳、产保二合一等),环境控制一通风温度湿度密度,提供良好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预防控制其他疾病,减少混合感染。(国家生猪体系黄陕综合试验站、武汉天种科学研究院、国家核心育种场武汉天种畜牧有限公司,武汉430070)

打印此页】 【顶部】【关闭】  
上一篇:中美蛋鸡生物安全与疾病防控的比较与思...     下一篇:动物疾病防控的经济学研究综述

网站首页 | 关于学会 | 会议信息 | 政策法规 | 新闻动态 | 会员天地 | 学会工作 | 联系我们

联系人:常老师  手 机:15653882810  地 址: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2号楼103室
版权所有:山东畜牧兽医学会畜禽健康养殖与福利学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飞讯网络